此次回家,邓氏家族有续家谱的计划。老爸负责把本镇的家谱整理一遍,根据2002年的修订版又一次进行了修订,还写了一篇《序》。序言虽然没太多文采,但是老爸的字甚是漂亮,胜我百倍。
序
明惠帝(朱允炆)年间,建文帝欲削藩,当时北方最大军阀燕王朱棣先发制人,于1399年以靖难(清君侧)为号起兵南下,而后北上横扫,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残酷战争,即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北)。此次战乱,使得广大农民弃耕逃命,离乡背井,居无定所;史无前例的全民大迁徙拉开序幕。此次运动引发灾荒,村镇空虚,土地荒芜。战后人口剧减。1402年6月燕王攻破南京,成祖朱棣登基,帝号永乐,1421年迁都北京。
朱棣军事政变成功后,立即颁布安民政策,流民幸存者就地安置,鼓励开垦,尽快恢复生产。
在流民大潮中邓氏族人亦不例外,颠沛流离,以求生存。据古版谱书记载(原始序言):
始迁邓氏族谱图
原籍,北直(注①)永平府,迁安县,军户。自明永乐二年(注②),迁居海丰县(注③)车邓堆,东邓庄。以务农为业,卒葬庄东南隅半里有余,坟地十八亩。至三世祖有功、有贤,贤祖迁车镇街居住。由此车镇东邓分为两支。以为不紊家谱继传,后人万古不灭,是为遗传。
邓氏族谱作为存世珍贵历史资料。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朝代,自光绪至新中国后,文化大革命一百余年,因社会动荡而断续。改革开放之后接续数次,均紊不明。为使史存文献准确清晰,特重修缕。
此次修谱,以1984、2002年刊版为蓝本,参考多部现存版本,尤其古版(均为手抄本)。经多方对照,不难发现多处有误。其中断档、阙文、错简较为严重。随着族人增长,重名甚多,上下关系很难捋顺,混乱不清,因故必须重新修订。
通过多方书面考察和族人口传,差距甚大。为澄清史实,现以文献资料为准。口传不过误颂耳,毫无证据可考,故不予采纳。由此可明确断出:祖上族人不合所致口授之误传而影响后世。
通过考古察今,本族贫富不一,身份不等。但从未出现汉奸、强盗之辈,均为爱国之顺民,而明、清两朝曾有大学生数名、庠生若干名。实为我祖之荣耀。
为使宗脉亲疏清晰有序,特此遵照孔氏儒教之学而序昭穆。
在此分支而续,只为校正清晰易查,并无分派裂系之意。不管支脉多细,皆同出一祖。并血脉关系都不甚远。因自贤祖迁居车镇后,单辈传至九世。故至廿世,最远都在十服之内,七八服者甚多。这是和王氏家族不同之处,只不过现代人鲜知耳。
因十世天受、天佑二祖为亲兄弟,故昭穆两部。长房为昭,次房为穆。
为后世人多易辨,十一世又分昭一(璫)、昭二(珣)、昭三(瑚)、昭四(琦)、穆五(玫)、穆六(瑞)即亲叔兄弟六屋,各为昭穆一支。
至十四世(克)车镇部族均为五服以内。
至十五世(法)昭院(天受):五服内
穆院(天佑):五服内
十世为天字,十一世为王部,十二世为志字,十三世为言部,十四世为克字,十五世为法字,十六世本、元二字并存。先人意为:天王志言,克法本元之意。
说明凡廿世即光字辈上推至十五世即法字辈,只要同出一宗,皆为五服兄弟。
随着人口增长及种种原因,族人不得不分散居住,遍布整个街店,乃至省外各地。
六脉人口发展并不平衡,且悬殊甚大,尤其昭四人口最多,而其他分散各院,多出自于此。故昭四可谓氏族之总代表。据此可断,先祖迁车定居此处,长达数代之久,可成定论。这是邓家过道地名的由来,也是以前总谱由此供奉合情合理的原因所在。
其他族人出于生活办事和其他活动所需,则根据脉流亲疏,居住远近,关系好坏,及嗣赘等等而组成院。人少之脉,有的依附大支,有的相互结合,早已打破昭穆之序。
自永乐二年即1404年至2004年,风风雨雨600年
邓氏家族万万年!
注① 北直:明朝行政单位:北京为北直,南京为南直。北直即北京畿辅广大地区,比现在京津冀还要大。
注② 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
注③ 海丰县:即今无棣县。西汉建县无棣,至永乐元年因讳帝名(朱棣),更名海丰,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