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争取自己的生活

前两天leslie推荐了一部电影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昨天终于有空,看了一遍,感触挺大。

刚开始的时候,史密斯一无所有,每天去医院卖一种骨密度扫描仪,结果跑来跑去很难卖出去,房租拖了又拖,小孩子的学费也交不了,停车的罚单积累了一堆,税也交不上,家里一贫如洗,老婆的怨言也是一天比一天严重,到最后终于离他而去(现实更是这样,尤其是上海这个充满欲望的城市)。

但是smith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虽然也有极度悲伤的时候,尤其是被从汽车旅馆赶出来后无家可归,自己也不知道该去哪儿过夜,最后带着小儿子去地铁的厕所里过夜的时候,我想让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接受。

当面试官问他“假使有个人不穿着正装就跑来面试,然后我却录用了他,你会怎么评价?”,他说“那他的裤子一定非常考究。”,非常聪明的回答。

他和小儿子在篮球场的对话让我记忆深刻,“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不能成大器,即使我也不可以”

最后合上笔记本,眼前不停晃动的就是smith不停的在奔跑,追偷他仪器的人,追提仪器的疯老头,赶时间见一个大客户,无钱付出租车的钱逃跑,拖着儿子赶公交车******,太多的奔跑的画面,整部电影大概一半的时间他都在奔跑,为了自己的幸福,去奔跑,去追求******

对于生活,我们应该:无畏、乐观、有追求

值得一看的电影

CDMA换小灵通

最近公司要把所有的小灵通换成CDMA。突然要改CDMA,让我想起许久以前的大学里的一些事情。

我记得刚上大二的时候,用过一段CDMA的手机号,好像是一个130的号码,那时的印象就是130-134的就是联通,135-139的就是移动。还记得中北大学的学生宿舍有两部电话,一个铁通的,一个网通的,然后去楼管阿姨那去买电话卡,201的电话卡,然后需要嘀嘀嘀的按一堆键才能拨通一个电话,如果拨错了一个,就得重新拨一堆号码。宿舍里6个人,结果,两部电话还不够用,感到那时候打电话就是一群无聊的男生和一群无聊的女生虽然只隔着一栋楼住,但是还要每天通电话,一直把电话卡打爆。那时候还有集电话的喜好,因为电话打的多,所以就能积攒好多卡,并且那些卡像邮票一样,一套一套的,什么三国人物一套,什么水浒人物一套,什么某某纪念一套,然后就收集电话卡,还和别人交换,我有两个张飞,还缺个关云长,结果你有两个关云长,我就拿张飞换你个关云长。当然,其实最值得回忆的还是打电话的对象和内容,呵呵,反正就是男生给隔壁楼的女生打。这就是那时候留给我的通讯的一些名词,什么联通,移动,网通,铁通。

现在公司要把小灵通都换成CDMA,然后我也关心了一下现在的局势,发现,落伍了。

现在的CDMA已经不属于联通了,而且联通也不叫联通了,移动也不叫移动了,电信也不叫电信了,他们叫新联通、新移动、新电信。

记得05年的时候,这三个公司换领导,曾关注了一段时间,因为那时候正在学体育营销呀,体育经济学等等东西,对这个比较关心。

前一段时间,中国的通讯行业竟然又有很大的动作。让人不可思议。

 

目标计划

为四川灾区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组织一场篮球比赛

08年要读的书

《平淡生活》
《藏地密码》
《追风筝的人》
《野蛮生长》

《无畏的希望》
《遇见未知的自己》

08年要看的电影

阿甘正传
肖申克的救赎
变形金刚
龙之战

08年要去的地方

自行车旅行到常熟

08年完成BAAN财务顾问教程

6月:GL
7月:AP
8月:AR
9月:COSTING
10月:CASH

人活的是一种生活状态

记得去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人活的是一种精神状态”

那时候感到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进,后来一直这样努力着,但是后来发现自己一点不开心。

昨天跟同事zg聊天,他说我每天心事重重、心不在焉的样子,认真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真的是这样,自己想的事情太多了,给自己的包袱太重了。发现每天生活在自己的思维空间中,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生活,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统统不关心。然后,本来生活中,应该出现的一些美好的东西,都随着我的冷漠慢慢离我远去。

也许是受《肖申克的救赎》和《越狱》的“毒害”太深,一直以为我坚持住,明天就能看到黎明的阳光。自己也一直认为自己的毅力非常强大,实事上也是这样。但结果呢,该得到的没有得到,该放弃的没有放弃。以后,我要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重新调整一下。

“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完整的人生。

好像真的变化了好多!

机会来了-经济危机的恩赐

记得 余世维 的讲座中有这么一个观点:问题 = 机会

讲的是在是非常的有道理,如果这个市场非常完善,非常成熟,那么,你就很难再插足这个市场,也就是你没有见缝插针的机会。

如果这个市场出现问题,说明机会来了。

现象:现在很多沿海的制造厂家正在倒闭,但是如果调查一下就会发现,都是比较小的类似于家庭作坊的加工厂,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不用ERP系统。

反思:经过这几年的发展,ERP市场已经从最初的“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上了ERP,工厂就是信息化了”到现在到了一个理性回归,大家普遍接受,但是,看到一个个的失败案例,和高昂的价格,又不知如何选择。

其实,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国外的大型ERP系统在中国失败的案例举不胜举,因为他们是按照欧洲的环境所做出来的一个标准的业务流程,来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然后中国本土的ERP就像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但是本土的ERP又缺乏国际上的管理理念,时代发展又太快,很快,本土ERP在业务处理上就会捉襟见肘,应付不过来。好多公司上了ERP,不到3年就又要换,用一段时间,又要换,其实换来换去发现成本已经高的惊人。

机会:现在的尚未死掉的中小型企业,正在迫切的希望能有一个管理软件,但是现在中国的ERP实施人才却非常的缺乏,也不是非常缺乏,应该是懂得国际化管理思想、流程的人才太少,懂本土管理和政策的人才太少,顾问团队参差不齐。

现在的顾问人员,应该抓紧学习国际化管理思想、流程,多了解当前社会的制度、政策和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