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的再次接触

来HB一年有余,除去繁忙的工作,基本没有闲暇的时光,细细想来,已经好久没读书了。而且HB提倡的是一种理性思维,可以说是与“美”相去甚远的一种“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与“美”渐行渐远。不知“美”为何物,满脑子都是程序化的思维模式。人,渐渐变成了机器人。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突然有一位有文化的,懂“美”的同学加入。幸哉,甚是幸哉。
辛丑岁末,趁大家放假休息之际,他给我们讲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关于“美”的文化课。从摄影,瓷器,字画,历史,地理,宗教,名胜,古迹,博物馆藏品,现代广告片等等,各个角度去发现美,去体验美,去体验中国上下五千年那厚重的文化。讲解的非常生动,就像进入历史的文化长廊,历史浮现在我们眼前。中国那种独有厚重的文化扑面而来。
当讲到敦煌莫高窟的时候,莫高窟的那种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交融,体现在建筑,雕像,壁画,甚至是地名中,敦,大也,煌,盛也。记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篇就是写的敦煌,他主要从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写起,大量的敦煌文物被帝国列强洗劫而去,批判王道士没有好好保护文物。如今我们从残留的文物中通过,宗教,艺术,雕塑等不同的角度观看敦煌,还是能够感受到那种厚重的文化。敦煌莫高窟是承载了1000多年历史沉淀的古迹,是叠加了1000多年历史的敦煌。
当讲到清明上河图,那种宋朝的繁荣景象跃然纸上,对研究宋代历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完整延续下来的,就是中国,所以中国的文化,是非常深厚的,谈中国文化必然要带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谈,空谈文化是空洞的。想起几年前跟几位瑞士人谈《三国演义》,我讲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们都很茫然的看着我,也许是因为我翻译的不够好。但是我能理解他们,他们的历史,就从来没有过分和,只有战胜或者灭亡,他们没有中国文化的熏陶,对中国的历史知之甚少,很难理解三国的精彩。
听完课之后,我们相约年初二游览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大克鼎,青铜器。后来观赏陶瓷,沿着历史的脉络,从商周时期的陶器,到两晋南北朝的陶瓷,到唐代三彩,到百花争艳的宋元陶瓷,到元明清的青花。各个藏品,漂亮至极。
后来又参观了民族服饰馆,各个少数民族的服装,也是漂亮至极。
许久不见“美”,许久不见文化人,这次假期在文化大师的带领下,突然的与“美”、与“文化“两次密切接触,一下子又重新燃起了我对文化的兴趣。山东人,内心骨子里对文化有天然的崇拜,文化在家庭中也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我又把家里书架几百本书重新梳理一遍,重新归类。当吃完晚饭后,我会拿出一本书有模有样的读起来,其实不在于读什么,而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文化”的环境,让她在文化的气息中耳濡目染。“文化”不是学出来的,是内心散发出来的气息。
假期一晃而过,细细品味这两次在大师的带领下与“美”的再次接触,甚是开心。重新读书,重新看马未都,看窦文涛,看高晓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许在苟且的缝隙中,也有发现“美”的机会。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相传,只有等到下雨天温度和湿度刚刚好的时候,才能烧制出汝窑瓷器的天青色,因为天青色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非常高,很难烧制出来。但是雨天不可能说有就有,所以那些瓷匠就要一直等呀等。直到看到远处天空变暗,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迅速架火起窑开始烧制。出来的颜色才会是天青色。

猜一猜下面这个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值多少钱?猜中有奖